3/20/2014

台灣反服貿是反自由貿易?

台灣這次反服貿, 對立法院有兩大指控; 一是服貿協議實為不公平貿易協議, 只會便宜大陸, 而對台灣本土裨益相對有限, 更擔心對大陸無節制的服務業開放會是"引狼入室", 二是立法院過三讀程序草率, 有黑箱作業之嫌. 第二項指控, 在民主的公民社會指控明確, 而且無人提出過反對論調, 政客也沒有 (還沒有笨到政治自殺). 第一項指控則有人提出" 服貿不是就是促進自由貿易嗎, 世界潮流就是自由貿易嘛, 為甚麼要反?" 的論調. 這個可從理論及實際層面分析.

有時評人提出台灣想儘快簽服貿是一方面想刺激本土經濟, 另一方面履行世界貿易組織 (WTO) 成員的責任, 跟其他成員簽訂雙邊貿易協議, 以促進全球自由貿易. 但究竟自由貿易是否就是至高無上, 要不惜代價爭取的靈丹妙藥呢?

自由貿易是強者的口號:

近來修讀工業革命史, 內容提到自由貿易的歷史發展, 可以借鑒今次的事件. 自由貿易這個概念最早源自 19 世紀英國的曼徹斯特; 大英帝國當年乃工業強國, 曼徹斯特的棉紡業更是如日中天, 擴大市場對他們無往而不利, 如果各國放下保護政策, 徹銷關稅 - 亦即自由貿易, 大英帝國絕對是最大的受益者. 當然自由貿易有它引人入勝的地方, 可以讓不同的經濟體系按比較優勢適事生產, 再作貿易, "整大個餅", 理論上人人都是嬴家. 只是強大的經濟體系是大嬴家, 其他是小嬴家. 所以大英帝國在 19 世紀推崇自由貿易, 到 20 世紀已經在國內, 尤其是伯明翰, 質疑自由貿易, 提關稅改革. 觀乎歷史, 高舉自由貿易的是 19 世紀的大英帝國, 20 世紀的美國, 到現今 21 世紀中國似乎都想借自由貿易分餅仔. 不是說做小嬴家不好, 小嬴家都是嬴家, 但是如果有其他的政治考慮, 基於本土安全, 跟有利益矛盾的經濟體簽任何協議貪小便宜前, 就可能要謹慎考慮清楚.

自由貿易其實有它弔詭的地方:

自由貿易的理論, 建基於生產的比較優勢. 如果視全球為同一單位, 整體生產是必然會上升的, 亦即是自由貿易是一個對所有人絕對有益的原則. 但是大前題是有適度的資源再分配, , 當我們獨立考察單一經濟體, 甚至同一經濟體的不同的持分者, 要對所有持分者都絕對有益, 就要適度的資源分配, 把得益最多的團體的得益分出來填補其他地方, gain covers loss; 不是說國與國之間的資源再分配, 而是本土內的資源再分配, 把在自由貿易得益最多的 (多半是出口業) 分給受影響的其他產業以及受影響的僱員. 但是這個資源再分配的假定其實是不乎現實的, 所以究竟自由貿易是否對所以持分者絕對有益, 這點成疑. 近來不少經濟學者亦提出同類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