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巴斯思巴 (Bath Spa) 火車站,你會覺得自己走進一個18至19世紀喬治時代的城鎮,甚至感受到古羅馬的氣息;就是沒有21世紀的繁俗。有這樣的感應並不出奇,巴斯的街道編織著新古典風格 (Neoclassical) 的建築,偶爾穿插羅馬式 (Romanesque) 的建築。對於有懷舊情懷的人,巴斯絕對是值得多番走訪。但是巴斯為何有今日的面貌?要知其所以然,我會跟上次寫關於約克一樣,先從歷史探究。
巴斯的歷史架構比約克更簡單,大致只需分兩個時期;羅馬帝國開發為休憩城鎮的時期及18世紀城鎮活化的復甦時期。
羅馬帝國開發的巴斯 - 休憩城鎮:
羅馬軍團在公元43年登陸/入侵不列顛,由於巴斯在不列顛東南,相對接近古倫敦(Londinium),而且羅馬人聽聞巴斯有地熱水泉(今日普遍叫溫泉),所以他們不久就開始探勘巴斯。在那時巴斯是凱爾特人 (Celts) 的拓居村落,而地熱水源的原址只是一片沼澤,凱爾特人只是在那裡建了一座普通的神殿,貢奉女神蘇利斯 (Sulis) 。大約在公元60年,羅馬軍有見凱爾特"蠻族" "唔識寶",荒廢地熱泉這個珍貴的自然資源,就想佔有當時凱爾特人的沼澤。但一方面巴斯距離羅馬有一段路程,打仗的話補給不便,另一方面他們在長年的征戰過程中明白到勉強無幸福的道理,所以不想強佔凱爾特人的土地;只是跟當地凱爾特人談判說會開墾沼澤,以及建更美的神殿,不但貢奉羅馬的神,而且照凱爾特人的傳統,貢奉女神蘇利斯(相等於羅馬人的女神米纳瓦 Minerva,女神米纳瓦又近似希臘神話中的女神雅典娜 Athena)。更把凱爾特人的女神名字前置以示尊重,故名女神蘇利斯 米纳瓦 Sulis Minerva。而巴斯當時更被命名為 Aquae Sulis ,意解女神蘇利斯的水源。
女神蘇利斯 米纳瓦的雕像,驟眼看滿臉鬍子,的確不像一個女神。但歷史學家說那些不是鬍子。
這個是當時貢奉女神蘇利斯 米纳瓦的神殿的拱門頂。碎片經考古整合現展示於羅馬淋浴博物館內 (Roman Baths)。
羅馬人習慣地中海的溫暖氣候,不列顛的寒冷的天氣對他們的確是一種挑戰。而且羅馬人重衛生,喜歡淋浴,但寒冷的天氣大大減退羅馬人淋浴的興趣。所以 Aquae Sulis的溫泉正正是羅馬人在不列顛抵抗嚴寒的抗生素。自此羅馬人不時會蜂擁 Aquae Sulis ,使它成為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主要休憩城鎮。今日叫 Bath 仍保留當年羅馬人到這個城鎮 take a bath 的意思。
羅馬人的浴場亦設神殿,神殿又擺放祭祀的祭壇。羅馬人征服不列顛的時候耶教仍不是羅馬的主流教派,今日叫的異教 (paganism)才是主流,所以仍有祭動物的宗教儀式。
羅馬的建築原來除了厚牆圓柱外,在著色上亦有所講究。
巴斯當年城中心的模型,有浴場,神殿,議事廳等等。
羅馬色彩的建築。
Royal Crescent,設計有點像羅馬的鬥獸場,都是兩邊拱形,由兩排屋宇包圍一個中型庭園。名流會在庭園散步,聽說由庭園一邊走到另一邊都要用上半天,可見他們是多麼的享受散步。哈
有的豪庭則設大花園,而且更用柵欄圍起,只供豪庭住客使用。
可以在這些地方散步,不用問都知身份顯貴,但是現代的英國人就會用 "Posh" 這個意帶貶義的字來形容這些人。
這些大花園其實是面向及一直延展至森林,在那時會用作狩獵場。但又怕野生動物襲擊散步的婦孺,所以又建小山坡以作防堤。
這些喬治時代的屋宇有趣的地方是地面見到的第一層其實是二樓,一樓是特意建在地面以下,因為那是僕人的居所。客人來的時候,僕人要退到地面以下,有藏陋的意思。在今日當然就沒有這樣的用途。
英國的城鎮就是有這樣的特色,每一塊磚頭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在這裡只是簡單記述巴斯的歷史,把它由羅馬時代的沐浴重鎮到18、19世紀喬治時代上流社會的散步天堂附圖短談。給懷舊的人一個懷舊的城鎮。
女神蘇利斯 米纳瓦的雕像,驟眼看滿臉鬍子,的確不像一個女神。但歷史學家說那些不是鬍子。
這個是當時貢奉女神蘇利斯 米纳瓦的神殿的拱門頂。碎片經考古整合現展示於羅馬淋浴博物館內 (Roman Baths)。
羅馬人習慣地中海的溫暖氣候,不列顛的寒冷的天氣對他們的確是一種挑戰。而且羅馬人重衛生,喜歡淋浴,但寒冷的天氣大大減退羅馬人淋浴的興趣。所以 Aquae Sulis的溫泉正正是羅馬人在不列顛抵抗嚴寒的抗生素。自此羅馬人不時會蜂擁 Aquae Sulis ,使它成為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主要休憩城鎮。今日叫 Bath 仍保留當年羅馬人到這個城鎮 take a bath 的意思。
羅馬人的淋浴習俗亦非常講究(今日到伊斯坦堡的公眾淋浴 Public Bath 亦是流傳自那時的羅馬的),澡堂分多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其特別功用。羅馬人稱他們的公眾浴場為 thermae (有"熱"的意思),內籠以淋浴的先後次序列又分為更衣室(Apodyterium)、冷水浴室(frigidarium)、溫水浴室(tepidarium)、熱水浴室(caldarium)、和干蒸氣浴(laconicum)。羅馬淋浴博物館有一個場區專門(亦有專人)介紹這個羅馬淋浴的五步曲,相當有趣。
羅馬的建築原來除了厚牆圓柱外,在著色上亦有所講究。
巴斯當年城中心的模型,有浴場,神殿,議事廳等等。
沐浴後羅馬人亦流行擲毫許願。
自公元四世紀初," 蠻族"開始大遷移 (the Great Migration)(歷史學家分析主因之一是 "匈人" (Huns)的無故西遷,這些匈人亦可能就是我們常叫的匈奴),羅馬從高盧 (Gaul)大舉調軍地中海盆地;之後亞拉里特一世 (Alaric I) 帶領西哥德人 (Visigoths) 殺入羅馬後,羅馬很快就放棄了對不列顛的操控,安格魯人 (Angles) 及撒克遜人 (Saxons)這兩個德意志部族就佔英了,開始安格魯撒克遜 (Anglo-saxons) 時代;但是巴斯顯然不是他們的重點城鎮,他們在巴斯的遺跡因而亦相當有限。在此之後,巴斯再度被忽視,又一度沉淪為廢墟死池。直至1687年,英女皇瑪麗二世 (Mary II),在求子心切下到巴斯沐浴,奇蹟誕下兒子後,巴斯才重振名聲。在18世紀開始更被喬治時代的幾個國皇重新設計及發展。
18世紀喬治時代的巴斯-城鎮活化復甦時期:
其實今日在巴斯見到的都是喬治時代的建物,羅馬色彩的建築大部分都是仿古再造的。
典型的喬治時代建築。
羅馬色彩的建築。
這些羅馬式的闊街是在18世紀巴斯在意大利的建築師 Andrea Palladio 父子銳意在巴斯建新羅馬 (New Rome) 時設計的。在他兩父子手筆下,巴斯瀰漫著新古典的氣息。
18世紀的英國一片繁盛,上流社會及中產開始講究生活態度。"行街"變為一種時尚,但要突顯身份的顯貴,就要在特定的地方行走。所以好像巴斯這些上流及中產人士聚居的地方就開始建豪庭大花園, Royal Crescent 就是好例子。
有的豪庭則設大花園,而且更用柵欄圍起,只供豪庭住客使用。
可以在這些地方散步,不用問都知身份顯貴,但是現代的英國人就會用 "Posh" 這個意帶貶義的字來形容這些人。
這些大花園其實是面向及一直延展至森林,在那時會用作狩獵場。但又怕野生動物襲擊散步的婦孺,所以又建小山坡以作防堤。
這些喬治時代的屋宇有趣的地方是地面見到的第一層其實是二樓,一樓是特意建在地面以下,因為那是僕人的居所。客人來的時候,僕人要退到地面以下,有藏陋的意思。在今日當然就沒有這樣的用途。
英國的城鎮就是有這樣的特色,每一塊磚頭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在這裡只是簡單記述巴斯的歷史,把它由羅馬時代的沐浴重鎮到18、19世紀喬治時代上流社會的散步天堂附圖短談。給懷舊的人一個懷舊的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