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2014

台灣反服貿是反自由貿易?

台灣這次反服貿, 對立法院有兩大指控; 一是服貿協議實為不公平貿易協議, 只會便宜大陸, 而對台灣本土裨益相對有限, 更擔心對大陸無節制的服務業開放會是"引狼入室", 二是立法院過三讀程序草率, 有黑箱作業之嫌. 第二項指控, 在民主的公民社會指控明確, 而且無人提出過反對論調, 政客也沒有 (還沒有笨到政治自殺). 第一項指控則有人提出" 服貿不是就是促進自由貿易嗎, 世界潮流就是自由貿易嘛, 為甚麼要反?" 的論調. 這個可從理論及實際層面分析.

有時評人提出台灣想儘快簽服貿是一方面想刺激本土經濟, 另一方面履行世界貿易組織 (WTO) 成員的責任, 跟其他成員簽訂雙邊貿易協議, 以促進全球自由貿易. 但究竟自由貿易是否就是至高無上, 要不惜代價爭取的靈丹妙藥呢?

自由貿易是強者的口號:

近來修讀工業革命史, 內容提到自由貿易的歷史發展, 可以借鑒今次的事件. 自由貿易這個概念最早源自 19 世紀英國的曼徹斯特; 大英帝國當年乃工業強國, 曼徹斯特的棉紡業更是如日中天, 擴大市場對他們無往而不利, 如果各國放下保護政策, 徹銷關稅 - 亦即自由貿易, 大英帝國絕對是最大的受益者. 當然自由貿易有它引人入勝的地方, 可以讓不同的經濟體系按比較優勢適事生產, 再作貿易, "整大個餅", 理論上人人都是嬴家. 只是強大的經濟體系是大嬴家, 其他是小嬴家. 所以大英帝國在 19 世紀推崇自由貿易, 到 20 世紀已經在國內, 尤其是伯明翰, 質疑自由貿易, 提關稅改革. 觀乎歷史, 高舉自由貿易的是 19 世紀的大英帝國, 20 世紀的美國, 到現今 21 世紀中國似乎都想借自由貿易分餅仔. 不是說做小嬴家不好, 小嬴家都是嬴家, 但是如果有其他的政治考慮, 基於本土安全, 跟有利益矛盾的經濟體簽任何協議貪小便宜前, 就可能要謹慎考慮清楚.

自由貿易其實有它弔詭的地方:

自由貿易的理論, 建基於生產的比較優勢. 如果視全球為同一單位, 整體生產是必然會上升的, 亦即是自由貿易是一個對所有人絕對有益的原則. 但是大前題是有適度的資源再分配, , 當我們獨立考察單一經濟體, 甚至同一經濟體的不同的持分者, 要對所有持分者都絕對有益, 就要適度的資源分配, 把得益最多的團體的得益分出來填補其他地方, gain covers loss; 不是說國與國之間的資源再分配, 而是本土內的資源再分配, 把在自由貿易得益最多的 (多半是出口業) 分給受影響的其他產業以及受影響的僱員. 但是這個資源再分配的假定其實是不乎現實的, 所以究竟自由貿易是否對所以持分者絕對有益, 這點成疑. 近來不少經濟學者亦提出同類的質疑:

2/16/2014

做一個好讀者

寫作的人喜愛表達自己,文字勝於說話,因為文字容許更多的時間思考,表意更準確;

但是寫作的人亦擔心讀者的眼光,寫作因此會不真實;為了保持對自己的忠誠,有些作者會

用筆名,築起一重神秘感後就可以隨心所欲。那麼不用筆名的作者又怎樣保持對自己的忠誠

呢? - 他要一個好讀者。

一個好讀者,不會妄自對作者的文字下判斷;因為他深知以他對作者的認識,任何的判斷都

只是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是不準確的,是武斷的,是對瞭解作者的心靈空間無益反有害的。

當然他不會介意花一生的時間,看完作者生平所寫的文字;花一生的時間,嘗試瞭解作者的

心靈空間。

一個好讀者,會包容作者的情感起伏。他會時刻提醒自己雖然眼前的是一堆冰冷的文字,但

是文字背後的作者是一個有七情六慾的人,作者賦予了文字人性,賦予了文字生命。即使文

字描繪再是扭曲的意象,都只因作者是一個人。寫故事的的人故之然要把角色人性化,強化

故事的真實感;讀者同樣要把作者人性化,好讓作者能夠保持真實。


提到閱讀,我們大概有經驗當讀一個故事讀得入迷的時候,總幻想自己能夠走進故事,即使

只是飾演一個小角色,出現於一段小插曲。只不過讀者要走進故事之前,他必須要確保他能

夠接受故事好好壞壊的情節,因為當他讀得入迷、想走進故事的一刻,故事的發展、故事的

風格乃至角色的性格已經定形;讀者的加入(不是介入)不應該是改變整個故事,而應該是

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的一種和諧的協奏。而要達致這種境界,先決條件是要做一個

好讀者。

一個能夠走進故事的讀者,能夠接受,甚至欣賞故事的角色的所有;他的美態、他的醜態,

他的講理、他的橫蠻,他的憧憬未來、他的留戀過去,他的活潑開朗、他的文靜沉鬱。因為

這個讀者知道當他選擇要繼續看這個故事,要走進這個故事,他就要做一個好讀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1MCIkZ25K8

1/06/2014

巴斯 (Bath) - 走進羅馬帝國與喬治時代歷史文化交融的城鎮

踏出巴斯思巴 (Bath Spa) 火車站,你會覺得自己走進一個18至19世紀喬治時代的城鎮,甚至感受到古羅馬的氣息;就是沒有21世紀的繁俗。有這樣的感應並不出奇,巴斯的街道編織著新古典風格 (Neoclassical) 的建築,偶爾穿插羅馬式 (Romanesque) 的建築。對於有懷舊情懷的人,巴斯絕對是值得多番走訪。但是巴斯為何有今日的面貌?要知其所以然,我會跟上次寫關於約克一樣,先從歷史探究。




巴斯的歷史架構比約克更簡單,大致只需分兩個時期;羅馬帝國開發為休憩城鎮的時期及18世紀城鎮活化的復甦時期。


羅馬帝國開發的巴斯 - 休憩城鎮:

羅馬軍團在公元43年登陸/入侵不列顛,由於巴斯在不列顛東南,相對接近古倫敦(Londinium),而且羅馬人聽聞巴斯有地熱水泉(今日普遍叫溫泉),所以他們不久就開始探勘巴斯。在那時巴斯是凱爾特人 (Celts) 的拓居村落,而地熱水源的原址只是一片沼澤,凱爾特人只是在那裡建了一座普通的神殿,貢奉女神蘇利斯 (Sulis) 。大約在公元60年,羅馬軍有見凱爾特"蠻族" "唔識寶",荒廢地熱泉這個珍貴的自然資源,就想佔有當時凱爾特人的沼澤。但一方面巴斯距離羅馬有一段路程,打仗的話補給不便,另一方面他們在長年的征戰過程中明白到勉強無幸福的道理,所以不想強佔凱爾特人的土地;只是跟當地凱爾特人談判說會開墾沼澤,以及建更美的神殿,不但貢奉羅馬的神,而且照凱爾特人的傳統,貢奉女神蘇利斯(相等於羅馬人的女神米纳瓦 Minerva,女神米纳瓦又近似希臘神話中的女神雅典娜 Athena)。更把凱爾特人的女神名字前置以示尊重,故名女神蘇利斯 米纳瓦 Sulis Minerva。而巴斯當時更被命名為 Aquae Sulis ,意解女神蘇利斯的水源。


女神蘇利斯 米纳瓦的雕像,驟眼看滿臉鬍子,的確不像一個女神。但歷史學家說那些不是鬍子。
這個是當時貢奉女神蘇利斯 米纳瓦的神殿的拱門頂。碎片經考古整合現展示於羅馬淋浴博物館內 (Roman Baths)。












羅馬人習慣地中海的溫暖氣候,不列顛的寒冷的天氣對他們的確是一種挑戰。而且羅馬人重衛生,喜歡淋浴,但寒冷的天氣大大減退羅馬人淋浴的興趣。所以 Aquae Sulis的溫泉正正是羅馬人在不列顛抵抗嚴寒的抗生素。自此羅馬人不時會蜂擁 Aquae Sulis ,使它成為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主要休憩城鎮。今日叫 Bath 仍保留當年羅馬人到這個城鎮 take a bath 的意思。

羅馬人的淋浴習俗亦非常講究(今日到伊斯坦堡的公眾淋浴 Public Bath 亦是流傳自那時的羅馬的),澡堂分多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其特別功用。羅馬人稱他們的公眾浴場為 thermae (有"熱"的意思),內籠以淋浴的先後次序列又分為更衣室(Apodyterium)、冷水浴室(frigidarium)、溫水浴室(tepidarium)、熱水浴室(caldarium)、和干蒸氣浴(laconicum)。羅馬淋浴博物館有一個場區專門(亦有專人)介紹這個羅馬淋浴的五步曲,相當有趣。


羅馬人的浴場亦設神殿,神殿又擺放祭祀的祭壇。羅馬人征服不列顛的時候耶教仍不是羅馬的主流教派,今日叫的異教 (paganism)才是主流,所以仍有祭動物的宗教儀式。
羅馬的建築原來除了厚牆圓柱外,在著色上亦有所講究。
巴斯當年城中心的模型,有浴場,神殿,議事廳等等。
沐浴後羅馬人亦流行擲毫許願。














自公元四世紀初," 蠻族"開始大遷移 (the Great Migration)(歷史學家分析主因之一是 "匈人" (Huns)的無故西遷,這些匈人亦可能就是我們常叫的匈奴),羅馬從高盧 (Gaul)大舉調軍地中海盆地;之後亞拉里特一世 (Alaric I) 帶領西哥德人 (Visigoths) 殺入羅馬後,羅馬很快就放棄了對不列顛的操控,安格魯人 (Angles) 及撒克遜人 (Saxons)這兩個德意志部族就佔英了,開始安格魯撒克遜 (Anglo-saxons) 時代;但是巴斯顯然不是他們的重點城鎮,他們在巴斯的遺跡因而亦相當有限。在此之後,巴斯再度被忽視,又一度沉淪為廢墟死池。直至1687年,英女皇瑪麗二世 (Mary II),在求子心切下到巴斯沐浴,奇蹟誕下兒子後,巴斯才重振名聲。在18世紀開始更被喬治時代的幾個國皇重新設計及發展。

18世紀喬治時代的巴斯-城鎮活化復甦時期:

其實今日在巴斯見到的都是喬治時代的建物,羅馬色彩的建築大部分都是仿古再造的。

典型的喬治時代建築。














 羅馬色彩的建築。

這些羅馬式的闊街是在18世紀巴斯在意大利的建築師 Andrea Palladio 父子銳意在巴斯建新羅馬 (New Rome) 時設計的。在他兩父子手筆下,巴斯瀰漫著新古典的氣息。









18世紀的英國一片繁盛,上流社會及中產開始講究生活態度。"行街"變為一種時尚,但要突顯身份的顯貴,就要在特定的地方行走。所以好像巴斯這些上流及中產人士聚居的地方就開始建豪庭大花園, Royal Crescent 就是好例子。

Royal Crescent,設計有點像羅馬的鬥獸場,都是兩邊拱形,由兩排屋宇包圍一個中型庭園。名流會在庭園散步,聽說由庭園一邊走到另一邊都要用上半天,可見他們是多麼的享受散步。哈



有的豪庭則設大花園,而且更用柵欄圍起,只供豪庭住客使用。
可以在這些地方散步,不用問都知身份顯貴,但是現代的英國人就會用 "Posh" 這個意帶貶義的字來形容這些人。











這些大花園其實是面向及一直延展至森林,在那時會用作狩獵場。但又怕野生動物襲擊散步的婦孺,所以又建小山坡以作防堤。











這些喬治時代的屋宇有趣的地方是地面見到的第一層其實是二樓,一樓是特意建在地面以下,因為那是僕人的居所。客人來的時候,僕人要退到地面以下,有藏陋的意思。在今日當然就沒有這樣的用途。

英國的城鎮就是有這樣的特色,每一塊磚頭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在這裡只是簡單記述巴斯的歷史,把它由羅馬時代的沐浴重鎮到18、19世紀喬治時代上流社會的散步天堂附圖短談。給懷舊的人一個懷舊的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