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2013

遠洋交流: 序幕

5月7日完成最後一個期終試, 在香港的讀書生涯暫告一段落 (在收到曼徹斯特大學的正式取錄書後將要向中文大學申請休學一年).  

升上大學, 在 "自介" 環節有時逗笑說一句 "我嚟自英國 架"/ "I come from the UK", 曾經有心無意令不少人上當, 當中包括 Olivia, Olivia Leung, Leung Wai Ki, Long ears 等等... 我承認 英國對我有一種神奇的親和力, 而我對英國亦有一種莫名其妙的 "歸屬感", 以致有時都異想弄假成真做個英國人. 不要誤會, 現為 2013年, 香港早已回歸祖國, 此舉並非殖民地原居民抽水自稱宗主國國民, 只是奇奇怪怪地有一種時空交錯的身份混亂, chaotic self-identity. 當得知自己首選的交流大學, 曼徹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將接待我學術交流一年, 當堂 "未出發先興奮". 在完成最後一個期終試後, 馬上想周詳計劃一下這一次訪英之旅. 英文說得好: half the fun is in the planning. 特此寫一下這篇序. 

英國最初吸引我的是她的特別口音, 總覺得英式口音是優雅的. 當然知道英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只是優雅的口音, 想填充自己對英國文化的認識不足, 我專程找來不同介紹英國的資料. 影片資料: 介紹地道文化的有香港才子陶傑主持的細說名城-英國篇; 貪威識食的有 "叻哥" 主持的 叻哥遊世界, 當然還有近來新一代 "男神" 洪永城搭當兩位女主持黃翠如及湯洛雯的走過浮華大地. 此外, 在第一學期我亦選修了大學通識科英格蘭帝國史 (英格蘭, 帝國? 我知這個起題可能有點混淆, 以後有機會再簡介英國 (the UK) 的建構) , 這科也引發我看了很多 BBC 關於英國歷史的紀錄片. 另外都買了介紹英國以及歐洲的旅遊書. 算是打好基礎進一步認識英國.

現在5月, 仍在處理許多申請文件的階段. 剛剛收到了 host uni 的電郵確認無條件取錄, 將會審批我報讀的課程, 同時都遞交了網上報宿表 (雖然死線是7 月31日). 報宿的詳情會在另一篇再記述, 先說一說我打算報讀的課程.

第一次交 study plan 的時候沒看清楚指引, 全年只報了 60 credits 的課. 後來曼大那邊的聯絡人 Sarah 告訴我大學規定了每學期要報讀 50-60 credits 的課, 每週 21 contact hours. 我要再報 40 credits 的課.  其實讀多少 credits 的課都沒大問題, 只是這個 range 50 - 60 有點奇怪的窄 LOL. 英國 credits 當然跟香港的大學的算法不同. 香港 1 credit (經精密計算) 其實相等於英國 2.381 credits, 而英國一個課程普遍 10/20 credits, 即是大概香港 4/8 credits. 而英國大學最少都要有 21 contact hours, 相比香港則最多 21 lecture hours, 看來英國的學生 (抑或是教師) "無咁hea". 英國那邊的字眼是 "contact hours", 香港則用 "lecture hours", 因為教授方法都確是有所不同. 英國比較著重 "contacts", 並非只靠 lectures. 雖然上課時都不會像美國大學一般鼓勵互動, 學生不明即問, 但是英國的大學卻很重視課後的 tutorial, 是真正 "contact" 的時間, 學生應該在那時提出課堂不明白的地方, 又或者跟其他同學 debate 課堂提出過的觀點, 即是 active 什至 interactive learning. 香港的大學就 ... 大家都明白的了.

再說選了什麼課程. 我在中文大學主修經濟, 副修心理; 訪英交流, 報了 3 個歷史, 1個考古, 1 個經濟課程 (經濟那個是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算半科歷史). 跟我主修的風馬牛不相及?  "睇你點睇啦". 但話說回來, 英國其實不像香港重商科, 或其他專業科, 她更重視人文科目. 歷史, 文學科才是人家的熱門科. 我本身對歷史興趣頗濃. 這次訪英當然要認識一下歐洲史. 再加上, 兩個學期完後, 我計劃會飽遊歐洲, 而歐洲是一個充滿歷史古蹟的大陸, 不掌握一下她的歷史, 又怎樣飽遊歐洲? 即使欣賞到眾多教堂以及城堡之美, 但是看不出它們之間不同的美; 人去我去, 純粹朝聖一下, 應該不是我訪遊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