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歷史課的時候, 講師提到二十世紀末, 或者更準確是 97 年 5 月, 是英國皇室的 P.R. (Public Relation) 最差的時候. 主要原因, 我們香港人一定聽過, 就是戴安娜王妃的逝世. 皇室對王妃的 "冷淡對待" 引起民間的不滿, 身為皇室之首的英女皇伊莉沙白二世成為眾矢之的. 這部電影就是講述英女皇在這一次風波中怎樣走出陰霾.
這部電影拍得高明, 總不能夠無故說王妃在宮外暢耍, 失去皇室成員身份, 被記者追訪時發生車禍. 不清楚背景的人會問, 她不是嫁了查理斯王子嗎? 應該很開心才是, 怎麼會這麼放任? 知情的當然知道查理斯王子 (Prince of Wales) 用情不專, 在奉行一夫一妻的社會體制下公然一腳踏兩船, 還毫不收斂, 最後更提出跟戴安娜離婚. 王妃心死, 最終離宮出走. 但是電影始終要在英國上映, 直接數落查理斯的出軌罰行可能會大快人心, 可是始終都是給幾分薄面皇室比較好. 所以電影的早段有一幕是在 97 年 5 月 2 日, 新任首相工黨的貝理雅剛勝出大選, 前往白金漢宮接受任命; 英女皇在走廊跟私人秘書短談這位改革派的新任首相的時候, 有以下一番對話:
Queen : He's a hard one to read, isn't he? ( "He" is Tony Blair)
Janvrin: Yes, on the one hand, his background is quite an establishment. Father, a conservative, educated in Fettes, he was tutored by the same man as the prince of Wales.
Queen : Well, try not to hold that against him.
這種曲線, 高明高明. 借這些小片段來埋下查理斯行為不檢的伏線, 英國人的智慧.
電影更不時插播真實的以前訪問戴安娜的片段, 增加電影真實感之餘, 慢慢協助對王妃之死一無所知的觀眾掌握故事大概的來龍去脈.
電影中主要敘述王妃死後最激盪的一星期, 先有貝理雅在悼念詞中提及戴安娜是人民王妃 (People's Princess), 民間一遍感動及悲痛; 民間的哀痛情緒急速蘊釀, 以伊利沙白二世為首的皇室卻無所表示, 沒有公開的悼詞, 亦不打算辦公開的葬禮. 令人民覺得皇室冷血無情 (Ruined her life and ruin her death). 英女皇一如以往離開倫敦到避暑別墅 (Summer Estate) Balmoral Castle. 白金漢宮因此沒有掛旗 (因為白金漢宮的旗只是用來表明女皇的在場), 人民卻覺得皇室竟然不掛半旗來悼念王妃, 對皇室的不滿就更熾熱了.
電影中英女皇對事件的看法是, 1) 由於 (查理斯王子提出跟戴安娜離婚) 戴安娜已非皇室成員, 喪事只應由女家 (Spencer family) 決定. 2) 既然戴安娜生前已被記者纏擾不停, 死後不是低調處理比較好嗎? 她認為英國的風格是低調而帶尊嚴的 (quietly, with dignity), the British way.
其實她說得沒錯, 但是看來這次民間的看法跟她的有所不同; 民間銳意鋪張悼念王妃的不幸逝世. 貝理雅一再建議皇室 (英女皇), 在調查民意後, taken the temperature of people on the street, 皇室要有所表示. 當事情發展到一個白熱化的階段時, 英女皇最後都不情願地履行了四個條件: 1) 白金漢宮及其他皇室住宅下半旗, 2) 返回倫敦 3) 到戴安娜的棺前悼念 4) 透過電視及電台向全國以至全世界對王妃之死發表聲明. 電影亦透過英女皇與丈夫 Philip (Prince of Scotland) 的對話間接描述皇室的不情願.
Philip 形容 this is madness
Philip: It's not right, you know?
Queen: No, but further discussion is no longer helpful either.
英國的皇室由最初君權神授, 到 Magna Carta, 至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的形成; 一方面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政治體制的演化, 另一方面都演証著皇室自主權流失的悲劇. 強如英女皇亦要向民意低頭 (縱使道理現在看來是在英女皇).
其實看這部電影的後期我很容易聯想到一部由 Charlie Brooker 執導的英劇 (Black Mirror) 的第一集, 內容大概是英國公主被綁, 綁匪竟要求首相做不雅的事情, 而且以公開視頻證實才肯放人, 基於民間情緒, 首相最後都要為救人而屈服. 即使是權如首相, 民意的壓迫仍能為所欲為. 而人民的決定多是出於情緒主導, 他們的情緒則是傳媒影響的; 你說, 媒體的壓力是多麼的可怕. 經常說民意,民意, 究竟什麼是民意呢?
按: The Queen 是 史提芬.佛瑞爾斯 (Stephen Frears) 的作品, Black Mirror 是 Charlie Brooker 的作品; 異曲同工, 抑或巧合的類同呢, HAHA.
如果說 The Queen 是皇室主張 / 資助拍攝的, 我是相信的. 電影拍得皇室正面 (除了查理斯). 說到最尾, 現在的皇室都要兼顧 PR 啦. (不知道將來會否發正式的民意調查書呢?)
真正的伊利沙白二世, 現在見她有點老態龍鍾, 有時出席公開場合都有點像個 grumpy old lady, 是否在想她已經問始不了解自己的子民呢?
i watched it last night!
回覆刪除yeah? It's good stuff too, isn't it?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