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2013

學步過程 - 訂機票


學生交流在申請各樣項目以及處理其他 pre-arrival 的事項的確是一個學步的過程. 這次是預訂機票.

訂機票本來是一件不太麻煩的事, 即使是想搜購平價的機票,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 上網比對一下各間航空公司的價錢; 又或者懶惰一點光顧旅行社/機票代辦公司. 機票市場的競爭性都頗高, 不同航空公司的價格一般不會相距太大. 即使大如國泰航空, 都有機票優惠. 
學生旅遊的話, 可以善用學生優惠, 透過學聯網買機票: 

但是交流的學生如果要訂機票就有另一些事項需要留意, 尤其是為期一個學年. 由於預訂來回是絕對比買兩張單程便宜, 所以會建議買來回票. 但是在外地完成修學年後, 當然想把握機會旅遊一下, 回程日子就自然難以在現在早早 5 月確定. 那麼機票的回程日子的彈性就成了考慮因素了. 兩張單程, 可以提供到回程日子的彈性, 但是這樣做不單機票的總價錢會比較貴 (一張單程的價錢是接近來回的 6 成), 而且亦會為預算機票成本帶來不確定性, 因為你要在真正訂回程的機票時, 因應當時機票的供求才能確定價錢. 

而來回的機票其實都可以提供回程的彈性的. 

第一個做法是訂一般來回機票, 之後再改回程時間. 因為一般機票都不能夠提供跨年預訂, 所以回程是會先定在 4/5 月的時間, 在新一年的航班公佈後, 給你一次機會免費修改回程日子, 其後就每次更改收費大概 1500 HKD. 這個做法, 如果你 1)確定不需要在第一次改期後再作任何修改, 2) 而在第一次修改時又找到 available 的回程機票的話, 會比較便宜. 換言之, 不能夠符合這兩項要求的話, 就有機會比接下來第二個方法昂貴 (而且有機會貴很多). 

第二個方法是預訂學生來回機票, 學生來回機票的特色是可以無限次免費修改回程時間, 而且很大機會有 available 的回程機位給你選擇 (即使一般來回機票沒有機位的時候, 學生來回機票都會有 availability, 這個有點怪, 但是航空公司的運作是這樣). 所以一般價目上會比較貴. 我透過相熟的 agent 代購都要比一般來回貴大約 2000 HKD. 但這 2000 HKD premium 划不划算呢, 就要回顧第一個方法提到的兩個條件啦. 第一,如果你比較運氣不好, 要多次改回程時間的, 那麼學生來回多半會比較優惠. 第二, 因為回程一般在暑假時間, 而暑假時間又會比較大機會 full booking, 如果你買的 economy class 回程時間 full booking 的話, 你就有機會要轉上 business class, 而回程機票的價目就會再以新的機票種類, 當時機場稅及燃油附加費 quote 一次, 所以就有機會比你最初預算的價錢貴很多了. 正正又是因為回程的不確定性, 你就要在兩者中, 自選認為適合自己的選擇了.  那2000 HKD 就好像你買insurance 一樣, 你可以照樣買一般來回機票, 然後冒那個回程 full booking 的風險, 也可以付較貴的價錢買學生無限次修改回程時間的機票, 我這次就選了學生票.

P.S. 學生票的行李負重亦會有更高的限額, 35 kg, 而一般的就大約 20多 kg.  

5/14/2013

The Queen - P.R. of the royal family


英格蘭歷史課的時候, 講師提到二十世紀末, 或者更準確是 97 年 5 月, 是英國皇室的 P.R. (Public Relation) 最差的時候. 主要原因, 我們香港人一定聽過, 就是戴安娜王妃的逝世. 皇室對王妃的 "冷淡對待" 引起民間的不滿, 身為皇室之首的英女皇伊莉沙白二世成為眾矢之的. 這部電影就是講述英女皇在這一次風波中怎樣走出陰霾.

這部電影拍得高明, 總不能夠無故說王妃在宮外暢耍, 失去皇室成員身份, 被記者追訪時發生車禍. 不清楚背景的人會問, 她不是嫁了查理斯王子嗎? 應該很開心才是, 怎麼會這麼放任? 知情的當然知道查理斯王子 (Prince of Wales) 用情不專, 在奉行一夫一妻的社會體制下公然一腳踏兩船, 還毫不收斂, 最後更提出跟戴安娜離婚. 王妃心死, 最終離宮出走. 但是電影始終要在英國上映, 直接數落查理斯的出軌罰行可能會大快人心, 可是始終都是給幾分薄面皇室比較好. 所以電影的早段有一幕是在 97 年 5 月 2 日, 新任首相工黨的貝理雅剛勝出大選, 前往白金漢宮接受任命; 英女皇在走廊跟私人秘書短談這位改革派的新任首相的時候, 有以下一番對話:

Queen :  He's a hard one to read, isn't he? ( "He" is Tony Blair)

Janvrin: Yes, on the one hand, his background is quite an establishment. Father, a conservative, educated in Fettes, he was tutored by the same man as the prince of Wales.

Queen :  Well, try not to hold that against him.

這種曲線, 高明高明. 借這些小片段來埋下查理斯行為不檢的伏線, 英國人的智慧. 

電影更不時插播真實的以前訪問戴安娜的片段, 增加電影真實感之餘, 慢慢協助對王妃之死一無所知的觀眾掌握故事大概的來龍去脈. 

電影中主要敘述王妃死後最激盪的一星期, 先有貝理雅在悼念詞中提及戴安娜是人民王妃 (People's Princess), 民間一遍感動及悲痛; 民間的哀痛情緒急速蘊釀, 以伊利沙白二世為首的皇室卻無所表示, 沒有公開的悼詞, 亦不打算辦公開的葬禮. 令人民覺得皇室冷血無情 (Ruined her life and ruin her death). 英女皇一如以往離開倫敦到避暑別墅 (Summer Estate) Balmoral Castle. 白金漢宮因此沒有掛旗 (因為白金漢宮的旗只是用來表明女皇的在場), 人民卻覺得皇室竟然不掛半旗來悼念王妃, 對皇室的不滿就更熾熱了. 

電影中英女皇對事件的看法是, 1) 由於 (查理斯王子提出跟戴安娜離婚) 戴安娜已非皇室成員, 喪事只應由女家 (Spencer family)  決定. 2) 既然戴安娜生前已被記者纏擾不停, 死後不是低調處理比較好嗎? 她認為英國的風格是低調而帶尊嚴的 (quietly, with dignity), the British way. 

其實她說得沒錯, 但是看來這次民間的看法跟她的有所不同; 民間銳意鋪張悼念王妃的不幸逝世. 貝理雅一再建議皇室 (英女皇), 在調查民意後, taken the temperature of people on the street, 皇室要有所表示. 當事情發展到一個白熱化的階段時, 英女皇最後都不情願地履行了四個條件: 1) 白金漢宮及其他皇室住宅下半旗, 2) 返回倫敦 3) 到戴安娜的棺前悼念 4) 透過電視及電台向全國以至全世界對王妃之死發表聲明. 電影亦透過英女皇與丈夫 Philip (Prince of Scotland) 的對話間接描述皇室的不情願.

Philip 形容 this is madness

Philip: It's not right, you know?

Queen: No, but further discussion is no longer helpful either.

英國的皇室由最初君權神授, 到 Magna Carta, 至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的形成; 一方面體現了以為本的政治體制的演化, 另一方面都演証著皇室自主權流失的悲劇. 強如英女皇亦要向民意低頭 (縱使道理現在看來是在英女皇). 

其實看這部電影的後期我很容易聯想到一部由 Charlie Brooker 執導的英劇 (Black Mirror) 的第一集, 內容大概是英國公主被綁, 綁匪竟要求首相做不雅的事情, 而且以公開視頻證實才肯放人, 基於民間情緒, 首相最後都要為救人而屈服. 即使是權如首相, 民意的壓迫仍能為所欲為. 而人民的決定多是出於情緒主導, 他們的情緒則是傳媒影響的; 你說, 媒體的壓力是多麼的可怕. 經常說民意,民意, 究竟什麼是民意呢?

按: The Queen 是 史提芬.佛瑞爾斯 (Stephen Frears) 的作品, Black Mirror 是 Charlie Brooker 的作品; 異曲同工, 抑或巧合的類同呢, HAHA. 
如果說 The Queen 是皇室主張 / 資助拍攝的, 我是相信的. 電影拍得皇室正面 (除了查理斯). 說到最尾, 現在的皇室都要兼顧 PR 啦. (不知道將來會否發正式的民意調查書呢?)


真正的伊利沙白二世, 現在見她有點老態龍鍾, 有時出席公開場合都有點像個 grumpy old lady, 是否在想她已經問始不了解自己的子民呢?
  

5/11/2013

Accommodation - More Choices

去 Exchange 其中一件重要事情當然是安排住宿. 不是所有 host uni 都會提供 student halls, 例如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去法國就要自己在 private market 租房 (初到貴境, 未有 flat mates 分擔房租是會比較昂貴). 但正如之前提到,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是全英最大大學, 宿舍最多, 而且國際生更有宿舍保證, 我當然會報學生宿舍啦. 可以一提的是, 即使不住學生宿舍, 校方都有提供資料幫助學生租市面的 flats, 但那個服務一般是當地 non-year one 學生使用, 好讓他們住完一年 halls 之後都可以搬到就近地方居住.

不過, 在一間這麼大的大學報宿, 又會面對好像在崇基報宿的問題 - "唔知點揀". 曼大沒有書院制, 即是所有宿舍都可以報, 選擇就更多. 之前在崇基報宿舍, 還可以 "睇下樓", 再下決定. 但是宿舍都在英國, 根本無可能有實物對照. 它有 Open House Day, 讓即將就讀的學生參觀一下, 是在每年的 3 月頭. 當然我就沒可能出席啦. 所以選宿就難上加難. 唯有比較宿舍基本資料; 還好的是有些國際生拍下 flat tour 放上 youtube, 可以看一看宿舍內部 (不過都只有少量宿舍有相關片段). 

City Campus, Victoria Park, Fallowfield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的宿舍主要分三個區域, City, Victoria Park, 以及 Fallowfield. City campus 顧名思義就是最近市中心的了, 又或者可以說是最接近上課的中央校園. 住City Campus 就最方便上課. Fallowfield 是最遠離中央校園的, 上課可能就最不方便; 但是 Fallowfield campus 是最接近學校的 sports facilities, 而且就近接往中央校園的巴士路線, 上課應該不成大問題. 最吸引人的是它是出名的學生活動中心, student hubs, 有些宿舍更有 bar in residence; 是課後學生主要的聚腳地. Victoria Park 位居於 City campus 以及 Fallowfield campus 之間, 稍為遠離市區, 有 suburb 的氣息; 又不是在學生課後的集中地, 不會被 student parties 嘈音攻擊. 應該是最清幽的宿舍區. 

Catered/ Self-catering

除了分區之外,第二樣主要分類應該是分有膳食提供(Catered), 抑或自助 (Self-catering). Catered 的會比較貴 (正常啦), 好像還會有大"用餐堂" (想說飯堂, 但英國人不是吃飯的 haha). 不要以為 "有人煮埋" 就是熱門選擇, 其實Catered 反而是較少人選的. 除了價錢較貴之外, 聽說膳食千篇一律, 又不是特別美味, 學生寧願自己煮, 除了可以自己控制食物種類, 更可以就自己食用份量用餐; 他們覺得這樣更健康. 我都報了 self-catering, 所以呢, To Do List 第一項應該很快會完成 LOL. Self-catering 當然 flat 會有自己的廚房, 一個 flat share 一個. 開放式廚房旁邊就是 communal area, 煮完就在那邊食, 平日 hang out 都是那裡. 一般有兩個雪櫃 (不會出現中大 "jam" 其他人食物的情況, 所以要雪藏的食物都放進去啦); 有多個廚櫃, 一般每人都分到一個; 還有兩個爐頭. 註: City Campus 是沒有 Catered 的, 而Victoria Park 則有一半的宿舍都是 Catered 的.

Others

還有其他的比較的. 其中可能就是房間種類. 所有房間都是一人自住的, 一個 flat 可能有 6-9 個房間. 房間種類有套裝式的房 (en-suite) , 除了一般面積較大, 它會內含洗手盆及私人廁所, 當然都是最貴的了. 便宜一點的有標準連洗手盆 (standard with washbasin), 比 en-suite 少一個私人廁所, 但一般廁所只會是 3-4人共用一個, 一個 flat 有兩個 bathrooms. 再便宜一點就是標準房 (standard room), 即是就這樣一個房間啦. 最便宜的好像有小房間 (small room), 但不是所有宿舍都提供的. (註: 有些宿舍只提供 en-suite, 一般都在 Victoria Park, 所以我覺得 Victoria Park 應該是有錢的學生住的, 普遍房價都較貴.) 還可以比較的是男女同住 (mixed-sex) 抑或 "單性"的 (single-sex), 其實只有兩間宿舍提供 single sex, St. Anselm Hall 以及St. Gabriel's Hall, 都是較貴的 catered halls. (當然有人可能反而不介意付多點錢住 mixed-sex 啦 LOL.) 雖然大部分宿舍都是 mixed-sex, 但都有 mixed-sex 宿舍會包含 single sex area, 我們可以自己選擇. 可以一提的是有些宿舍是只提供給研究生 (PG), 那我們交流生就不可選擇了.

My Choice

我要交三個 preferences, 然後等待派位 (又要派位 ...) 

選了 Whitworth Park, 雖然它是在City Campus, 但其實是比較接近 Victoria Park. 位置不錯, 環境亦清幽. 而且有國際生放過 flat tour 上 youtube, I know what I can expect. 


再選了 Oak House, 是頗熱門的選擇. 位置 Fallowfield, 是一間很有活力的宿舍, 而且價錢低, best value for money. 不但在Fallowfield 最便宜, 而且是全部宿舍中最便宜的. 雖然它比較殘舊. 都有國際生放它的 flat tour 上 youtube.



最後選了 Bowden Court, 都是 City Campus 的. 是便宜, 以及較 "less City". 其實我比較想住較古雅的宿舍. 雖然它是中央校園的宿舍群的其中一間, 但是都尚算古雅, 所以在City Campus的宿舍中選了它.


選過宿舍就等派位, 好像 6 月開始會收到宿舍分配的通知. 但是最早都要到 9 月 12 日 才可以 check in. 接下來又是等待 ...


P.S. 今天新加的

Ride a bike in Amsterdam - 荷蘭首都 Amsterdam 聽聞是悠閒勝地, 當地居民都有踏單車的習慣, 我都要入鄉隨俗.

5/10/2013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Why?



中文大學的學術交流機會真是算多, 可以報 OAL 的交流計劃 (即是大學提供的), 又或者報書院的 (我是崇基學院, 所以以下都是就自己書院敘述). 書院的正常學年交流計劃的名額以及選擇可能較 OAL 少, 但是暑期交流團就絕對滿足到書院學生的需求, GPA 過 3 就應該沒大問題 (不清楚 OAL 有沒有暑期交流計劃). 我欣賞書院的交流計劃十分鼓勵學生外訪整整一年. 我覺得只交流一個學期是不足夠認真了解當地的文化 (中國大陸的大學除外), 一個學期剛剛 settle down, 適應了jet-leg, 熟悉課程後, 就差不多要準備考試, 不久就要返港了, 真是只是體驗一下. 真正 "交流" 相信就不多了. 但是如果只是想在 CV 可以填多一個海外經驗, 又或者只想 "浸一浸鹹水", 那一學期交流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暑期交流計劃就真是 "just for fun"; 4-6 星期, 通常是 language enhancement programme, 即是學一下簡單外語溝通啦. 一班朋友, 報非正規課程, 短短時間, 最逗趣是暑期去交流, 外地的學生都放假, 跟誰交流呢 哈哈 ... 其實這類交流一般都是當平價旅行, 遠遊一下罷了. 

我這次兩邊的交流計劃都有報. 選擇條件很簡單, 首選英國的大學, 由於書院的英國大學只有蘇格蘭的登地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 所以不用再選.  OAL 則排了九間英國大學, 再選就是南愛爾蘭的大學, 只都柏寧 (University of Dublin) 一間.就填好十個選擇. 經一番掙扎後, 放了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首選. (其實英格蘭/蘇格蘭 的大學都想去). 


後來更喜出望外的是兩邊都 offer 了首選給我, 那就又要掙扎了. 書院的津貼較多, Dundee 都是個 Suburb 環境清幽的好地方, student union 又是top of the UK; 但是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大學排名較前, 又號稱全英最大及最多國際生的大學, 雖然 Manchester 是前工業區, 但是 Man U, Man City 兩隊歐洲頂尖球隊, 都 more than compensate 啦. 苦苦思量, 最後都是選了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書院的那個位就留給下一位啦. 

What's so brilliant abou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今天的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是由 Victoria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以及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在 2004 合併而成的. 合併後就是以面積算全英國最大的大學; 而它亦投放了數千萬磅進行翻新及加建, 定了目標要在 2020 年成為全球 top 25 research university. 其實它在 2008 年已經是 top 40, 在英國更是 top 5. 看來實力不錯. 但是其實對我沒大影響的, 我又不是在這邊讀 degree. 不過反正都是讀, 就讀一間好的也不錯.

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的 halls of residence, sports facilities, 以及教學建築. 它宿舍多, 保證了國際生的住宿機會. 2002 年Manchester 協辦了common wealth games, 就好像北京辦奧運後, 自然有多了的 sports facilities 給就近的居民 (即是我們這班大學生 HAHA) 善用善用.

它優雅壯觀的建築有 John Rylands Library

圖書館讀書室 !?

Whitworth Art Gallery


Jodrell Bank Observatory


今次選了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應該會有一個不錯的交流經驗.

P.S. 現在開始編一個 To do list, 慢慢加長它.

新加上去的都在不同篇章加一點註解

Daily one second video, 每天都拍一秒鐘的影片, 交流 9 個月, 串起來應該有 274 秒的影片, 大概 4 分半鐘的影片. This idea is really as cool as it sounds.

Délirium Café, 是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間酒吧, 以供應超過 2000 種不同種類的啤酒出名. 當然要到此一遊啦.





5/09/2013

遠洋交流: 序幕

5月7日完成最後一個期終試, 在香港的讀書生涯暫告一段落 (在收到曼徹斯特大學的正式取錄書後將要向中文大學申請休學一年).  

升上大學, 在 "自介" 環節有時逗笑說一句 "我嚟自英國 架"/ "I come from the UK", 曾經有心無意令不少人上當, 當中包括 Olivia, Olivia Leung, Leung Wai Ki, Long ears 等等... 我承認 英國對我有一種神奇的親和力, 而我對英國亦有一種莫名其妙的 "歸屬感", 以致有時都異想弄假成真做個英國人. 不要誤會, 現為 2013年, 香港早已回歸祖國, 此舉並非殖民地原居民抽水自稱宗主國國民, 只是奇奇怪怪地有一種時空交錯的身份混亂, chaotic self-identity. 當得知自己首選的交流大學, 曼徹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將接待我學術交流一年, 當堂 "未出發先興奮". 在完成最後一個期終試後, 馬上想周詳計劃一下這一次訪英之旅. 英文說得好: half the fun is in the planning. 特此寫一下這篇序. 

英國最初吸引我的是她的特別口音, 總覺得英式口音是優雅的. 當然知道英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只是優雅的口音, 想填充自己對英國文化的認識不足, 我專程找來不同介紹英國的資料. 影片資料: 介紹地道文化的有香港才子陶傑主持的細說名城-英國篇; 貪威識食的有 "叻哥" 主持的 叻哥遊世界, 當然還有近來新一代 "男神" 洪永城搭當兩位女主持黃翠如及湯洛雯的走過浮華大地. 此外, 在第一學期我亦選修了大學通識科英格蘭帝國史 (英格蘭, 帝國? 我知這個起題可能有點混淆, 以後有機會再簡介英國 (the UK) 的建構) , 這科也引發我看了很多 BBC 關於英國歷史的紀錄片. 另外都買了介紹英國以及歐洲的旅遊書. 算是打好基礎進一步認識英國.

現在5月, 仍在處理許多申請文件的階段. 剛剛收到了 host uni 的電郵確認無條件取錄, 將會審批我報讀的課程, 同時都遞交了網上報宿表 (雖然死線是7 月31日). 報宿的詳情會在另一篇再記述, 先說一說我打算報讀的課程.

第一次交 study plan 的時候沒看清楚指引, 全年只報了 60 credits 的課. 後來曼大那邊的聯絡人 Sarah 告訴我大學規定了每學期要報讀 50-60 credits 的課, 每週 21 contact hours. 我要再報 40 credits 的課.  其實讀多少 credits 的課都沒大問題, 只是這個 range 50 - 60 有點奇怪的窄 LOL. 英國 credits 當然跟香港的大學的算法不同. 香港 1 credit (經精密計算) 其實相等於英國 2.381 credits, 而英國一個課程普遍 10/20 credits, 即是大概香港 4/8 credits. 而英國大學最少都要有 21 contact hours, 相比香港則最多 21 lecture hours, 看來英國的學生 (抑或是教師) "無咁hea". 英國那邊的字眼是 "contact hours", 香港則用 "lecture hours", 因為教授方法都確是有所不同. 英國比較著重 "contacts", 並非只靠 lectures. 雖然上課時都不會像美國大學一般鼓勵互動, 學生不明即問, 但是英國的大學卻很重視課後的 tutorial, 是真正 "contact" 的時間, 學生應該在那時提出課堂不明白的地方, 又或者跟其他同學 debate 課堂提出過的觀點, 即是 active 什至 interactive learning. 香港的大學就 ... 大家都明白的了.

再說選了什麼課程. 我在中文大學主修經濟, 副修心理; 訪英交流, 報了 3 個歷史, 1個考古, 1 個經濟課程 (經濟那個是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算半科歷史). 跟我主修的風馬牛不相及?  "睇你點睇啦". 但話說回來, 英國其實不像香港重商科, 或其他專業科, 她更重視人文科目. 歷史, 文學科才是人家的熱門科. 我本身對歷史興趣頗濃. 這次訪英當然要認識一下歐洲史. 再加上, 兩個學期完後, 我計劃會飽遊歐洲, 而歐洲是一個充滿歷史古蹟的大陸, 不掌握一下她的歷史, 又怎樣飽遊歐洲? 即使欣賞到眾多教堂以及城堡之美, 但是看不出它們之間不同的美; 人去我去, 純粹朝聖一下, 應該不是我訪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