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2013

有感而發 - 文化。交流。政治行為

在過去一個星期,我義務擔任了香港中文大學國際夏日學校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為中文大學的一個國際暑期課程),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來香港作短期的文化交流。學生來自很多的地方,有歐美的,有非洲的,當然也有中亞的。

我在較早的文章提過,這種暑期交流短而不實在。看這次的經驗,還是沒差的。文化交流的目的在於學習當地文化,再嘗試融入,理想的話,跟自身的文化作比對,優越於文化交匯。但是這批國際生,一到步就是到 "香港第一景點" -蘭桂坊開心派對,再不是就諾士彿臺。我不是反對這些聲色犬馬,事實上,我到英國其中一樣要體驗的正正就是這種忘我放任。問題所在就是這些本來就是他們的文化,只是現在這種文化殖民於香港。去一個外地的地方享受自己的文化,此舉達到旅遊的目的,但離文化交流則遠了。可作類比就是華人到外地留學或公幹,本來可以把握機會文化砌磋,交流,但偏偏只留守於唐人街。無錯,身在異地,但只是物理上身處在另一國度,卻生活在自己舊有文化。沒什麼,只是一點點可惜。這次認識到一班在英國留學的華人學生,他們留學本科生課程三年了,但是英語水平幾乎比香港初中生還要差,令人驚嘆。

想點名批評墨西哥人,他們熱情奔放,三五成群則派對處處。我尊重這種文化,更想到墨西哥體驗一下這種不羈的野馬式生活。但是有一句說話:入鄉則隨俗。各處鄉村各處例,香港雖則是一個比較開放,西化的都市,但香港人其實還是比較含蓄的,亦不吹捧個人主義。潛規則是在公共場所應守禮,發聲但不造成滋擾;自由行而不阻路,總之就是顧己及人。但是,墨西哥的學生到香港依然忘我,在忘我的同時恐怕亦忘了他人。無論在什麼地方,他們都喜歡集結大鬧,引人注目。你不是來文化交流嗎?請先了解一下香港的文化。了解後請尊重,再在適當的時候讓我們見識你們的文化。

一直欣賞一個美國的商人,亦是旅行家-Rick Steves。他鼓勵即使是旅遊亦應該了解當地歷史,文化,什至政治時局變化,他稱為 travel as a political act。此為更深層次的旅遊。既然旅遊都應該有文化交流的元素,更何況學校所辦的所謂文化交流呢?這次 Summer School 的學生沒有做到的,我填補一下。我跟他們聊天時故意觸及政治敏感話題,看外地人跟我們的視角相差多少。以下簡記對話內容。

最先遇到的是一個南非的學生,一得知他是南非人,我馬上表示對 Nelson Mandela 的病重表示婉惜,他亦說:yes that's very sad, very sad news indeed. 我又說 : but then you should have already accepted he's going to die soon, it's been a long time, after all.  他回應:yes, yes.We already accepted that.

再問了數個美國的學生(印象中有來自 Kentucky, North Carolina, California, etc.)
問他們怎樣看這次美國中情局史諾登事件,怎料,他們很多都說沒有聽過史諾登這個人!我還以為這是他們的 National News!聽過的,卻說父母叫他們最好不要了解太多政治話題,以免捲入政治風波。我還以為只有香港青年政治冷感。最後,有聽過,又清楚事態發展的,卻說沒有立場,對於美國政府秘密監聽,史諾登 "良心發現"反咬主人,他也不清楚誰錯誰對。

有個南韓的男生,跟他無所不談。談及史諾登,他說他從前不知道香港還真 "自由",他自由的意思是沒有完全聽從美帝的指使。美國要人,香港竟可以搞這麼久,最後還運走了人。他說在南韓的話,可能美國沒有正式要人都已經把人遣返美國。我又問他怎樣看北韓。他有點避而不答,隱約說都希望南北可以再次一家親。

還有一個英國人,更準確說是英格蘭人。問他希望蘇格蘭獨立嗎。他說其實不太明白為什麼蘇格蘭人這麼渴求獨立(當然明顯的答案是蘇格蘭要最終的民族驕傲)。但是正如陶傑所說,英國人是一個實際,沉厚的民族。所以我這位英國朋友就說,都這麼多年了,蘇格蘭獨立出去對誰有益?如果搞一場大龍鳳,最後沒有人有得著,最好就不要搞,他說:I'd like us to stay together. 我說明白明白。

以上的對話,我覺得有意思。亦是不錯的第一步。將來到英國可以繼續嘗試。
Travel as a political act; Study as a political act.

P.S. 近來開始閱讀陶傑的文章,他的文筆真是好,簡潔而到位。The art of simplicity,是我最想學的。捌開他的本質論式民族性論調,可以在他身上學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